“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在云南,亞洲象群似乎下定了決心,開始迂回向南遷移,雖然行進的總體速度不快,但是這仍然是一個很好的跡象,讓我們看到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征程路上,雖道阻且長,但行之將至。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孟子》有言:“斧斤以時入山林”;《內經》有論:天人合一。中華文明歷來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按照大自然的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人因自然而生,人類與自然本為共同體,唯有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才能避免在開發利用之路上誤入歧途。但終歸有人后知后覺,隨著人們生產生活的發展,足跡遍布到雪原、機器開進了叢林,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求得發展需要,這顯然是橫亙在邁向“生態強國”目標路上的“攔路虎”。時代在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亦在多元化,人民的需求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以“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理念在此情此景下則體現得更為必要,我們之所以心馳神往于鄉村,就是為了能在鄉村感受到山清水秀、領略到村美人和,在姹紫嫣紅間、夕陽西下里緬懷著最為濃郁的鄉愁。誠然,一景一人一村莊,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這就需要理清人與自然的關系,“順則為利,逆則為害”。
促成“全面綠色轉型升級”的發展格局。“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升級,將“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列入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各地政府感知時代之變,嗅準時代所需,積極投身建設,新疆裕民縣啟動實施“中水回用系統建設”,通過加快廢水、污水處理,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不斷推進“花園式”生態城鎮建設;昆明五華區秉持“水城合一,人居和諧”,著力打造城市濕地,修復河道生態,提升滇池流域治理能力,努力探索普吉立交的截污生態補水工程。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魚翔淺底,水清岸綠”生態環境得以恢復,讓人們共享到生態建設紅利;“水潤土沃,滋養福根”城市建設愈發生態宜居,高質量發展才更有后勁,惠普著最為公平的民生福祉。
鑄好“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制度保障。《周公》有言: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而“立善法于一方,則一方治”遂如此。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體制不健全者有之、制度不嚴格者有之、法治不嚴密者有之、執行不到位者有之、懲處不得力者有之。而破局之鑰在于,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正所謂: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與此同時,“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的警示縈繞于耳畔,的確如此,執行規定比制定規定難上一百倍。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必須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才能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見效。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在這片廣袤的華夏大地上,讓我們嗅著花香,踏著芬芳,以輕盈之姿,邁往生態富強;踏青林間,美景欣賞,以敬畏之意,汲取自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