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長足”,老子這一哲學思想告誡我們,取舍直接的平衡才能維持關系的長久,人類與自然環境就是這樣。人類快速發展,對自然生態的獲取有些肆無忌憚,礦產的無度開發;河流、胡泊的肆意排污;綠地的無序開墾……等,讓人類也嘗到了自釀的苦果。近些年生態文明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完善制度的硬性約束,加強監管,為生態文明添磚加瓦。無規矩不成方圓,欲知繩直則必規矩,制度是社會管理和保護生態的強有力手段。近年來,我國實施生態紅線制度,以保護區,國家公園、濕地為屏障開展強有力的保護措施。從13年提出要建立系統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到14年,人常通過了新的環境保護法,和2017年,通過多項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具體改革方案,再到2018年,“生態文明”被寫入憲法,徹底的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發展布局和未來發展體系。一系列法律的實施,讓工業三廢的隨意排放、對于野生動植物的捕殺采獵等生態破壞行為的管理有法可依,同時倒逼百姓敬畏法律敬畏自然,將生態保護從外在約束逐步的專項內心的自覺。
轉變發展的思想觀念,順勢而為,為生態文明凝心聚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識是行動的指南針,只有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實踐才會擲地有聲。我國經過了40多年高速發展,唯GDP論英雄的觀念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痛定思痛的我們覺醒了,堅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這就是要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平衡好環境的開發和保護,兼顧社會的經濟、生態效益,并且不攀比經濟指標,同時企業家也多以生態環保產業為生意經,推進國家生態產業不斷壯大,百姓也應該追求簡約,質樸的生活狀態,將垃圾分類,光盤行動等生態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更要養成遇到生態環境問題要發揮主人公意識,加強監督,共同維護,讓生態文明的理念蔚然成風。
加大發展的創新力度,完善技術,為生態文明保駕護航。“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要想同時兼顧開發與保護的平衡,離不開技術的創新。比如核工業廢料要經過高分子定向分解,才能降低輻射量子;塑料產品需要更環保的降解科技才能在給百姓帶來方便的同時推薦使用;面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防范環保部門檢查的生產企業,也需要用更便捷有效的監督手段來加強制約。在社會的發展中,科技創新始終扮演著不斷進步的護花使者,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加快污染物分解的科學研究,推進產學研一體化,較少污染物排放,加快監管科技的運用,從源頭杜絕污染,讓青山報以美麗,讓藍天報以幸福。
我們呼喚“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現”的寧謐生態環境;呼喚“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的清新生態場景;呼喚“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清澈生態環境。生態之美在于回歸于自然,無數的成績告訴我們,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讓我們高舉生態之大旗,共同打造美麗和諧的人類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