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主觀方面作為犯罪構成要件之一,是判斷行為主體是否構成犯罪的重要依據。在招警的考試中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重點考查原文概念,第二種結合案例具體判斷符合哪種主觀方面??忌鷤冃枰獜陌咐募毠澲蟹治龀鲂袨橹黧w的意圖與目的。讓我們通過學習今天的內容全面認識——犯罪的主觀方面。
1.概念
犯罪主觀方面是行為主體對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以及犯罪結果的心理態度。犯罪主觀方面分為犯罪故意和犯罪過失。
2.犯罪故意
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心理態度。犯罪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1)直接故意
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必然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我們能夠從概念中獲知直接故意的行為人對于自己的犯罪行為帶來的犯罪結果是能夠了解、掌握和認識的并且對客觀情況的發生持積極追求的心理狀態。
例如,甲因女友向自己提出分手,內心覺得女友背叛自己,遂次日攜帶西瓜刀闖進女友家中,向女友心臟處猛刺,致女友當場死亡。
該案例中甲有能力了解到用刀猛刺女友心臟處會出現危害后果,但是仍以積極的犯罪行為追求結果的發生,犯罪的主觀方面應定性為直接故意。
(2)間接故意
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我們能夠從概念中獲知間接故意的行為人對于自己的犯罪行為帶來的犯罪結果是能夠了解、掌握和認識的但是對客觀情況的發生持放任的心理狀態。
例如,老王為防止自己的玉米地中的玉米作物被偷,于是在玉米地四周私拉電網,一日,鄰居的孩子準備鉆進玉米地中玩耍時,因觸碰玉米地外的高壓電網當場死亡。
該案例中老王明確知道私拉電網會產生的危害后果,但是為防止玉米被偷卻放任了危害結果的發生,犯罪的主觀方面應定性為間接故意。
3.犯罪過失
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的主觀心理態度。犯罪過失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
(1)疏忽大意的過失
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因此,疏忽大意的過失的特點是行為人對行為可能引發的危害結果是有能力、有義務知道的,卻由于疏忽大意而沒有認識到,本質上是排斥危害結果發生的。
例如,動物園中的飼養員進入老虎園中喂老虎,在離開時忘記關閉虎籠,在此期間三只老虎離開虎籠后襲擊六名游客,導致四人當場死亡,兩人重傷。
該案例中飼養員有義務關閉虎籠,卻由于疏忽大意忘記關閉,最終導致游客被襲擊的嚴重后果,在本質上飼養員是排斥這種損害結果發生的,本案犯罪的主觀方面應定性為疏忽大意的過失。
(2)過于自信的過失
是指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過于自信的過失這一類行為人已經明確預見行為可能引發的危害結果,但是出于輕信能夠避免的僥幸心理導致危害結果發生。本質上是排斥危害結果發生的。
例如,司機張某參加同學聚會飲酒后,出于對自己駕駛技術的信心,在醉酒狀態下仍堅持駕駛汽車自己回家,途中因反應遲緩未能及時躲避行人發生車禍,導致行人當場死亡。
該案例中張某具備一定的駕駛技術,對于醉酒駕駛的危害是已經預見的,但出于對自己駕駛技術的自信,仍選擇醉酒駕駛最終導致行人被撞當場死亡,在本質上是排斥這一危害結果的。犯罪主觀方面應定性為過于自信的過失。
4.無罪過事件
(1)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是指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于行為人的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例如,甲夜晚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壓過一堆稻草,壓死了在稻草中睡覺的乞丐,構成意外事件。
案例中通過“夜晚”“高速公路”“稻草中”等關鍵信息提示我們甲對這個損害結果是不可預見的,屬于意外事件,不構成犯罪。
(2)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于行為人的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例如,甲突然受到他人沖撞,身體失去平衡將在懸崖旁邊的乙擠下懸崖致死,屬于不可抗力。
案例中甲突然受到他人沖撞,身體失去平衡這種情況是不能抗拒的原因,屬于不可抗力,甲不需要為乙的死亡承擔刑事責任。
【試題練習】(單選)
甲與妻子感情不和,于是妻子生日當天甲將提前準備好的毒鼠強摻于飯菜中。不料晚上妻子帶朋友乙一同回家。甲見乙拿起筷子準備品嘗飯菜,但害怕計劃敗露,沒有阻攔,放任乙品嘗有毒的飯菜,導致乙因中毒當場死亡。那么甲對于乙的死亡結果屬于哪種主觀方面()
A.直接故意
B.間接故意
C.疏忽大意
D.過于自信
【中公答案】B。解析:本題中甲明知乙吃有毒的飯菜會導致死亡結果的發生,但是為了防止計劃敗露,卻對死亡結果的發生持放任心態,甲的犯罪主觀方面應為間接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