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類涉及常識的考題中,科技常識里的聲學內容一直都是一個高頻考點。接下來,就讓我們就通過一個題目,帶領著大家一起拿下這塊聲學內容吧!
【試題練習】(單選)1.以下有關聲學說法正確的是:
A.樂器表演人員表演前調音是在調音色
B.男高音女低音指的是響度
C.大提琴婉轉悠揚,這是在描述音調
D.“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指的是音色
【中公答案】D。
【解析】A項錯誤,樂器表演人員表演前調音是在調音調;B項錯誤,男高音女低音指的是音調;C項錯誤,大提琴婉轉悠揚這,里在描述音色;“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指的是音色,D項正確。故本題答案選D。
考點拓展:
1.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發聲,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所以在真空中聲音不能傳播。在常溫下聲音傳播的速度固體大于液體大于氣體,并且在金屬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最快。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為340米每秒。
2.聲音的三要素
聲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色、音調、響度。音色是指聲音的特征,這與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相關;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與發聲的頻率有關,頻率越快發出的音調越高,頻率越慢音調越低;響度指聲音的強弱,與振幅有關,振動幅度越大,響度越大,振動幅度越小,響度越小。
3.聲音的應用
人能夠聽到的聲音的范圍是20赫茲到20000赫茲,如果超過這個頻率就沒有辦法被人的耳朵接收到。當聲音大于20000赫茲的時候,就是超聲波。超聲波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比較強,易于獲得較集中的聲音的能量,超聲波一般運用在制作聲吶、超聲波洗清洗器等,許多動物也是利用超聲波進行交流,比如海豚,同時我們還根據蝙蝠發出超聲波判斷障礙物的過程制作了雷達。
當聲音的頻率,小于20赫茲時,就是次聲波,次聲波傳得遠,容易繞過障礙物,極光和磁場周圍會伴隨著次聲波的產生,同時,當發生地質災害的時候,也會有次聲波產生,此時,當人體器官與次聲波發生共振的時候,會對人體造成巨大的傷害,當地震等地質災害發生前,一些動物會發出一些奇怪的行為,原因就是動物能夠感受到人體無法感受的次聲波。
4.噪音
分貝是表示聲音的強弱的概念。人能夠聽得到最微弱的聲是0分貝,30-40分貝,是較為安靜的環境。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50分貝,工作和學習時聲音不能超過70分貝,而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90分貝。噪聲的控制,可以在聲源處防止噪音的產生,可以阻斷噪音的傳播途徑,也可以在最后環節防止噪音進入到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