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我們國家的發展,我們發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為滿足市場需求作為產品的生產者只有提高自身的供給才能帶動經濟的發展,那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影響供給的因素有哪些。
想要了解影響供給的因素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做供給。我們是這樣定義的:供給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生產者愿意并且能夠生產商品的數量。通過分析定義我們發現想要滿足供給必須具備“愿意”和“能夠”這兩個概念。“愿意”指的是我想要去進行生產,“能夠”指的是我有這樣的能力去進行生產。所以光是靠想還是不可以的,必須要具備相應的生產能力,比如說我現在想要生產蘋果手機但是我并不具備相應的技術,這樣也沒有辦法構成供給。
針對影響供給的因素也是非常多元的它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該商品的價格。一般情況下商品的價格越高則該商品的供給量就會越大。作為產品的生產者來講,當看到市場當中一種商品賣得貴就會認為可以從中獲取利益,他們就會想要增加自己的生產;但如果說價格越低也就說明從這種商品當中能夠獲得的利益是較少,并不能夠吸引生產者去進行相應的生產。所以商品的價格越高供給量也就越高,它們之間成正比關系。
(二)生產的成本。作為一個市場主體我們手里的成本是有限的,在總量不變的條件下,當某一單位產品成本提升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該商品生產數量會下降,說明我們的供給量在逐漸下降。所以生產的成本越高供給越低,他們之間成反比關系。
(三)生產的技術水平。生產的技術水平越高則產品的供給量也就越高。像在封建社會當中我們的生產力水平較低需要依靠手工才能夠制作衣物,所以能夠提供出來的產品數量也是較低的。但伴隨著工業化的普及,我們的生產數量也逐漸提升,所以生產技術水平與產品的供給量成正比關系。
(四)相關商品的價格。若研究某一商品的生產數量的變動,離不開該商品的相關商品(替代品和互補品)價格變動的影響。那我們分別來看一下,一是替代品價格的變動,比如要研究洗衣粉供給量的變動,那么它的替代品可以是洗衣液。一般情況下,當替代品洗衣液的價格上升時,生產者會認為生產洗衣液更加有利可圖,將會把更多的生產精力和資本投入到洗衣液的生產中,相比會減少對洗衣粉的生產;相反,當替代品洗衣液的價格下降時,生產者會認為生產洗衣粉更加有利可圖,則會增加對洗衣粉的生產,由此可見,當替代品(洗衣液)的價格上升(下降),則我們所研究的洗衣粉的供給量會下降(上升)。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某商品的替代品的價格與該商品的供給量呈反方向變動。二是互補品價格的變動,比如要研究汽油供給量的變動,那么它的互補品可以是汽車。一般情況下,當互補品汽車的價格上漲時,汽車生產者會因有利可圖而增加對汽車的生產,但在同一時間內汽油的供給量沒有發生變化,相較而言市場中所提供的汽油可能無法滿足當前汽車的需要,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使汽油價格上漲,故而汽油的供給量也會增加;相反,當互補品汽車的價格下降時,汽車和汽油生產者都會減少對本公司產品的生產。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某商品的互補品的價格與該商品的供給量呈同方向變動。
(五)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這里主要表述的是預期價格與現期供給之間的關系。如果我預計商品未來的價格會上漲,那么作為產品的生產者我一定會想要多生產這種商品,在未來的市場當中占據更多的份額,以此來謀取利益。所以商品的預期價格與供給之間呈正比關系,即一方上漲另外一方也隨之上漲。
總結上述所說,我們發現影響供給的因素呈正比的包括該商品的價格、生產的技術水平、互補品的價格及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成反比的是生產的成本及替代品的價格??偨Y規律有助于清楚的記憶知識點,對于我們答題的速度和準確性都會有一定的提高,希望今天總結的知識點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