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基礎知識的考試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身影很常見,唯物辯證法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點也是事業單位考題中的???,今天我們帶大家了解其中的對立統一規律的相關知識。
唯物辯證法中包含著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這三大規律,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動力與源泉,作為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其地位不可謂不重要,但是作為整個馬哲里面的難點,很多同學會覺得此類的題目難度會相對較大,其實辨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很多同學對于對立統一的理解出現了問題。
對立統一規律也叫做矛盾規律,所以很多的同學聽到“矛盾”這個詞語時會下意識地用漢語語境里面的矛盾一詞的矛盾加以理解,這就是導致大家理解錯誤的元兇。因為漢語語境里的矛盾更加偏向的是對抗性和斗爭性,比如“自相矛盾”、“前后矛盾”、“兩人之間發生了矛盾”,按照這種理解很多同學甚至把矛盾簡單地理解為反義詞,但是矛盾之所以被稱之為對立統一,也就意味著其中不光有對立的方面,還有相統一的一面,大家可以把矛盾理解為兩個對立的面統一在了一個統一體之中,比如世界上沒有一個完全的好人也沒有一個完全的壞人,都有“優點”、“缺點”這兩個對立面統一于人這個矛盾的統一體。
既然矛盾有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對立的一面就體現著矛盾的斗爭性,統一的一面就體現著矛盾的同一性,而斗爭性和統一性就共同構成了考試中一個很重要的考點——矛盾的基本屬性。
這個考點的第一種考查方式是直接的識記性考查,題目會直接設問矛盾的基本屬性是什么,此類題目里大家要注意區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等相似說法。
本考點的第二種考察方式是更為常見的理解性考查,也就意味著要求大家對于這兩個詞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斗爭性指矛盾雙方是相互排斥的即矛盾雙方是相互區別相互分離的,比如高和矮,當高的特點越明顯的是矮的特點就會更隱晦;同一性首先指矛盾雙方是相互依存的,即矛盾雙方互為對方存在的前提及條件,例如沒有美的就沒有丑的,沒有矮的就沒有高的;同一性的另一方面是指矛盾雙方是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相互轉化,例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在考試中常以詩句或時事熱點的案例進行考查,要求考生根據案例選出相應的選項,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考查難度較小往往主要區分出斗爭性與同一性即可,但如果考查較為細致的話則需要考生還能分析的出同一性中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區別。
【試題練習】(單選)1.下列與“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體現的哲學道理相同的是:
A.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B.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C.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中公答案】A。解析:題干詩句中蟬的聒噪反而體現出了樹林的安靜,鳥的鳴叫反而體現出了山谷的幽靜,該詩句體現了矛盾同一性中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的哲學道理。A選項錯誤,書本的知識本來可以讓人變得淵博,但如果全都相信的話反而會讓人變得愚昧,體現了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道理; B選項正確,沒有江水的綠就體現不出鳥的白,沒有山的青就體現不出花的紅,體現了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的哲學道理,與題干相符;C選項錯誤,該選項體現了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的哲學道理;D選項錯誤,該選項體現了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相統一的哲學道理,與題干不符。